龍潭湖的「古」與「今」
礁溪龍潭湖原名「大陂湖」,位於宜蘭縣礁溪鄉西南側的龍潭村,距離宜蘭市區約5.5公里,湖面佔地17公頃,是宜蘭縣五大湖中最大的天然湖泊,湖區周邊三面環山,景色相當秀麗,亦為蘭陽十二勝之一。

古早的龍潭湖
是龍潭人的重要資產,當地耆老口述,龍潭人自小就在湖岸嬉戲玩耍,父執輩在岸上大聲叮囑要注意水草纏腳的聲音猶然在耳。由於龍潭湖水中生態豐富,水面雁鴨成群,生態資源豐沛,先民自古倚靠龍潭湖而生,早年稱龍潭湖為魚田,是屬於龍潭人的重要精神指標。

現今的龍潭湖
在民國75年由宜蘭縣劃定為龍潭湖風景特定區,歷經30年的保育政策,龍潭湖得以保留原始風貌。

圓吻鯝魚復育
受惠於湖水水質純淨,縣府及社區成功將已絕種的魚類-圓吻鯝魚復育成功,如今已成為社區珍貴的寶藏,在當地龍潭社區重視生態保育的觀念下,齊心協力打造了「龍潭湖鯝魚生態園區」,每年端午節前後,多達百萬尾的鯝魚都會在龍潭湖鯝魚生態園區內溯溪產卵,是全世界很獨特的生態景觀,每年吸引10萬人次到此欣賞。


美化莊
自民國50年代起,台塑企業響應政府的東進政策,於民國62年陸續在龍潭村成立「台旭」、「台麗」及「台化」公司,從取木漿抽絲開始,逐步從紡紗、製布到成衣,發展為完整的產業鏈。在地故事。
當時,臺灣正進入俗稱的「經濟起飛」時期,紡織是勞力密集的產業,恰好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,帶動龍潭村及周邊村落的發展與經濟。自早期的統計1,400餘位員工,到極盛期的3,900多人,龍潭村已從農業為主,搖身成為農工混合型的產業型態。
宜蘭樂活圈教育推廣團隊透過辦理共學活動,以及多次的田野訪查後,得知在民國60、70年代時的龍潭村,上下班時間經常擠滿了來工作的人,也讓這條街(今三皇路)輝煌一時,各式店鋪林立,還有電影院呢!
人潮熙熙攘攘的街道不稀奇,但龍潭村這裏最特別的是「女工」滿街走!這樣的景象與台化公司的建教合作機制有關。今日的台化紡織廠區內還保有「美化莊」的石牌,正是以前的女子宿舍的標界。曾在這裡工作過的夥伴分享,宿舍以前住了好多年輕的學生,大家一起生活、統一管理,也因為女工人數眾多,在廠區內還有體育場、公園等休閒設施。
時至今日,龍潭村內的台化紡織廠,於民國80年代後期停止生產,如今仍有工作人員在內辦公,但一綑綑紗、一捲捲布不停產出的光景已不復見,漸漸的成為來訪遊人口中的「神秘地帶」:高高的圍牆、圓頂的建築,深不可測。